×

mg34通用机枪原理视频

mg34通用机枪原理视频(火力最强的机枪,五挺)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07-26 03:33:51 浏览1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火力最强的机枪,五挺

撕布机MG42:二战德国MG42型通用机枪,口径:7.92mm、全枪长度:1220mm、重量:11.5kg、枪管长535mm、4条膛线、右旋、供弹方式:50发弹链、75发突击弹鼓、250发弹箱、自动方式:枪管短后坐式、射速:1200发/分、初速度:800米/秒加特林M134:M134型 Minigun 7.62-mm 6管机枪(1963年, 空军编号GAU-2, 海军编号Mk 25 Mod 0). 电力驱动, 射速为每分钟 4000发(高速)或2000发(低速). 主要安装在各种直升机舱门. 主要是因为越战期间, 美军发现直升机很容易遭到 RPG火箭筒等轻武器的袭击, M134就是用来赶苍蝇的. 电影中悍匪手持的 M134, 射速不超过1800发/分, 甚至有时只有250发/ 分, 为的是减低后坐MG34机枪:MG34式7.92mm通用机枪是最早出现的一种两用机枪,是德国毛瑟公司设计的。它综合了以前许多机枪的特点,同时自身也有不少特点。它是第一种大批量生产的现代通用机枪。作轻机枪使用时两脚架固定在机枪枪管套筒前箍上;作重机枪使用时,机枪安装在轻型(铝制)1943年式高射三脚架或1936年式高射双联托架式枪座以及折叠式高射支柱上,也可固定在与1934年式专用高射支柱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还生产了许多MG34S式和MG34/41式等改良型机枪。改良型机枪比原型机枪尺寸短,枪管也短;发射机构只能连发;具有更好的缓冲效果和枪管助退作用。 MG34式机枪曾大量作为德军地面使用的制式机枪,现已撤装。微型炮M214:M134的单兵携带版:M214“Microgun”机枪,仅重10.2公斤,带1000发弹时的全重38.6公斤,单兵即可携行,射速不减,被美军特种部队广泛使用。 现在的加特林机枪和机炮,无非是把当时枪管旋转的动力来源,由手动改为电动或者依靠后座力来驱动枪管旋转。前者成为外能源,后者为内能源,美国使用的加特林机炮喜欢使用外能源,而苏联则喜欢用内能源。马克沁机枪M1910:.S.马克沁发明的机枪。马克沁1883年进行了原理性试验,1884年获得专利。马克沁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成功的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其口径为 11.43毫米,枪重 27.2千克,采用枪管短后坐 (19毫米)式自动方式,水冷枪管;采用容弹量为333发6.4米长的帆布弹带供弹,弹带可以接续,理论射速 600发/分,可以单、连发射击;也可以通过射速调节器调整为慢射速 100发/分。马克沁机枪结构复杂,采用水冷枪管较为笨重,帆布弹带受潮后可靠性变差,但在近代战争中曾被普遍使用。给分啊,我也很喜欢军事呢 呵呵

MG34式机枪是第一种大批量生产的现代通用机枪吗

MG34式7.92毫米通用机枪是最早出现的一种两用机枪,是德国毛瑟公司设计的。它综合了以前许多机枪的特点,同时自身也有不少特点。

它是第一种大批量生产的现代通用机枪。作3使用时两脚架固定在机枪枪管套筒前箍上;作重机枪使用时,机枪安装在轻型1943年式高射三脚架或1936年式高射双联托架式枪座以及折叠式高射支柱上,也可固定在与1934年式专用高射支柱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还生产了许多MG34S式和MG34/41式等改良型机枪。改良型机枪比原型机枪尺寸短,枪管也短;发射机构只能连发;具有更好的缓冲效果和枪管助退作用。

MG34式机枪曾大量作为德军地面使用的制式机枪,现已撤装。

结构特点

MG34式机枪结构复杂,不便加工,枪体太重。枪

该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有膛口助退器和消焰器;闭锁机构为枪机头回转式,开锁时通过枪机头上两侧滚轮与枪管节套开锁加速凸轮凹槽相互作用加速枪机体后坐;供弹机构有弹链和鞍形弹鼓供弹两种方式。

供弹方式的改变采用更换两种形式的机匣盖完成。弹链为开式金属弹链,作轻机枪使用时弹链容弹量为50发;作重机枪使用时用50发弹链彼此联接,容弹量250发。输弹机构为拨弹滑板式,用枪机带动,可从机匣左右两面输送弹链,靠调换受弹器零件和供弹杆改变输弹方向。鞍形弹鼓的容弹量为75发。

击发机构为利用击发簧能量击发的击针式击发机构,发射机构具有单发和连发功能,扣压扳机上凹槽时为单发射击,扣压扳机下凹槽或用二个手指扣压扳机时为连发射击。退壳挺为圆柱形,安装在机头内,枪机后退时,退壳挺后端撞击机匣内的退壳挺衬轴而向前移动将弹壳抛出。

瞄准装置

该枪的准星为折叠式,表尺为带高射瞄准具的折叠、立式后照准器。重机枪上有光学瞄准镜。作高射机枪用时,有简单的高射瞄准环。

弹药

该枪发射德国或波兰毛瑟98式7.92mm枪弹。

二战德国mg34机枪放在现代战场效率如何

现在,德国的“武装公务员”已经沦为一个笑柄,德械迷也只能回味二战中那些德军的著名枪械,虽然二战时,技术兵器是最关键的作战力量,机枪已经不再是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无法取得一战时那样的重要地位。但是,MG34/42还是在地面战场上急射“弹雨”,让盟军士兵失去抵抗能力。仅仅在诺曼底海滩,一名德军机枪手使用MG42就造成了1000多人的伤亡。今天就来谈谈MG34/42那点事。

本文只是客观,深度,创新的解读。MG34的诞生源于《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德军为了反制条约,就提出了通用机枪的战术思想:通用机枪应该拥有重机枪的火力,可以像枪机一样便携。在此战术思想的指导下,MG34才得以横空出世。通用机枪对后世的影响极大,二战后各国都发展了自己的通用机枪。比M60、FN—MAG、MG34的后代MG3、M240(MAG的美版)它们都发射7.62×51mm枪弹。

(二战之后的通用机枪)

为了实现通用化的战术思想,MG34的结构高度集成(为了减重),采用了枪管短后座自动方式,枪机回转闭锁,复进簧集成到枪托里面(缩短全枪长度),扳机采用半自动和全自动结合的设计,战斗转换非常迅速。弹鼓和弹链“通吃”,不过使用弹鼓时,要更换供弹具,使用弹链时使用的是拨弹杆。此外,为了能够像重机枪一样射击,MG34配备的是非对称的三角架,为了减少射手的头部暴露面积,三脚架上还装有潜望镜。

MG34为什么会采用枪管短后座自动原理呢?

(中间的是MG-42,最右边的是MG-34)

因为这种原理的射速快,射速快可以提高射杀几率,二战的步兵战术就是散兵线,这对枪械的射速提出较高的要求。如果采用活塞式自动原理(包括长行程和短行程),还要考虑燃气推动活塞,活塞再推动枪机的过程。而此原理直接利用射击时枪管的后坐力,让枪管和枪机一起短后座,然后枪机开锁,枪机继续后座,弹壳被抛壳挺弹出,枪机压缩复进簧储能。

如果此时扣动扳机(首发手动上膛,给复进簧储能),复进簧会迅速伸展,推动枪机向前运动,枪机在运动的过程中会带动拨弹杆,把弹链上的子弹推入弹膛,同时枪机回转闭锁,并推动枪管向前运动。击针撞击底火,击发子弹,这也就是开膛待机技术。因为开膛待击结构简单可靠,散热快,是最适合机枪的的击发技术。闭膛待击,则是枪机闭锁后在释放击锤,敲击击针击发底火,容易让热量聚集在弹膛,对高射速机枪是非常不利的。

实际上,这一个射击过程一点都不复杂。就是把活塞短行程自动原理(现代自动步枪使用最多)中的活塞换成了枪管,然后推动枪机回转开锁、抛壳,并压缩复进簧储能。请注意,我们看不到MG34的枪管在后座,那是因为枪管被枪管节套“包住了”,并且枪口的集气室还会给枪管一个后坐的推力,让自动循环的“动力”更加充沛。最复杂的就是拨弹系统了,因为其高度集成,几乎和枪管成一个水平。而看看PKM的受弹盖我就能看出这种差距。

(MG-34性能出众,缺点是工艺复杂)

正是因为上述极其优异的设计,MG34的全重才13KG,这无疑是机动性和火力的最优解。此外,MG34身上的黑科技还有这些:直枪托让后座力直接作用于肩部,让枪口的上跳最大程度减少。且枪托上还有托肩的凸起,方便抵肩,为的是尽可能让枪管后座的振动减少。

(MG-42的枪管和MG-34不可通用,同时也没有被完全包裹起来)

MG34的枪管节套“完美”包住了枪管,减少了枪管上下振动,让水平方向的运动和枪身轴线完美重合,哪怕是枪管都动了,精度依然优异。更换枪管也方便,打开枪管固定钮,转动节套90度,就可以倒出枪管。

(两种机枪的枪管对比)

如此优异的设计,贴合实战需要,黑科技加成,才成就了MG34“撕布机”的恶名。美中不足就是射速太快了,一来弹药跟不上、二来枪管很容易“烧红”,而随枪带有两根枪管。所以,这就需要射手以点射而全自动射击,这对射手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从上述描述我们可以看出,MG-34全身上下没有一处多余的设计,它完美的解决了很多棘手的问题,是当之无愧的机枪之王,它开创的轻武器发展思路,至今都在发挥作用,成就之高可见一斑。

MG-34通用机枪的研制历程

该型枪最初称为“索洛图恩3”型”,是瑞士于20世纪20年代研制的。索洛图恩(So1othurn)公司后来被莱茵金属公司收购,成为其研发和制造工厂,因为根据《凡尔塞条约》,这种生产在德国是不合法的。莱茵金属公司随后将MG30改造成了MG34,并于1936年被德国陆军采用成为制式武器,直到被MG42取代。

MG-34通用机枪的历史及设计

MG34是1930年代德军步兵的主要机枪,亦是其坦克及车辆等的主要防空武器。MG34开发原意是为了替代MG13等的老式机枪,但因为德军的战线太多,直至整个二战完结都没有完全取代,更衍生出更为著名的MG42,而其他老式机枪在二战中仍然同时服役。MG34由毛瑟公司的海因里希·沃尔默(Heinrich Vollmer)所设计,以莱茵金属推出的MG30机枪(Solothurn 1930)改良而成,将原有的弹匣供弹改为弹链供弹、加入枪管套及提高射速到每分钟800至900发。MG34在推出后立即成为德军部队的主要武器,在西班牙内战中,德军士兵协助佛朗哥部队作战时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MG34亦开始成为通用机枪的初型。MG34的生产需时很长,成本亦很高,每把须用49公斤(108磅)的钢铁以钻削方式才能制造出重12.1公斤的MG34,而由于射速高,枪管较易过热,也较易出现故障。MG34可用弹链直接供弹,亦可用50发弹链装入的单室弹鼓或75发非弹链的双室弹鼓挂于机匣左面作供弹,但改装成75发双室弹鼓后无法直接改回弹链供弹。MG34的枪管可以快速更换,只须将机匣与枪管套间的固定锁打开,再将整个机匣旋转即可取出枪管套内的枪管。MG34的扳机设计独特,扳机护环内有一个双半圆型扳机,上半圆型为半自动模式(印有“E”字),而下半圆型设有按压式保险的扳机则为全自动模式(印有“D”字)。轻机枪模式时的MG34连两脚架重12.1公斤,而中型及重机枪模式时可选重6.75公斤的三脚架或较大型、重23.6公斤名为MG34 Laffette的三脚架,除了一个可调式照门外,机匣左面有另一个翻开式的长程照门,亦可加望远式瞄准镜作长程射击用途,甚至加装潜望镜以令射手保持在战壕中射击而无须暴露在火线范围内。

MG34两用机枪有什么特点

MG34两用机枪是根据瑞士苏罗通机枪改进而成的。这种机枪射速高、火力强,是联邦德国7.62毫米通用机枪的主要特点。这种枪在高速射击时更换枪管方便,借助一种特殊机构,6分钟即可将枪管更换完毕。

水弹预供弹是什么原理

预供弹主要是提前给弹夹通电,让弹送上去。水弹发射器一般是两个电机,弹夹内一个,握把内一个。

当扣动扳机的时候,两个电机同时供电,这个时候会射击多次空响后弹才会喷出(因为弹夹到弹镗需要一段时间)。

而改造预供弹之后,可以通过线路让弹夹电机先供电,然后弹会走完行程早到了膛内,这个时候只要扣扳机就会射出弹,就不需要等待空放响。

供弹具是枪械供弹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武器系统的可靠性,因为约有30—70%的常见故障是在供弹过程中发生的。对供弹具而言,合理的设计不仅能使供弹流畅而稳定,还能有效地简化供弹机构、减轻全枪质量。

扩展资料:

弹链供弹虽然火力持续性好,但其供弹机构的设计较其它供弹具要复杂得多,因为武器必须依次移动各个链节,使枪弹移至进弹口的位置,然后由进弹机构推弹(或先取弹再推弹)进膛。

如德国MG34通用机枪,就采用凸轮杠杆组合式输弹机构,输弹机置于机匣盖中,由拨弹杠杆带动拨弹滑板拨动弹链,拨弹杠杆上面装在机匣盖上,下面装在枪机凸轮顶杆位置的两个凸起之间。

当枪机复进、后坐时带动拨弹杠杆,使拨弹滑板作横向摆动,以使拨弹齿抓住一发枪弹,并将该弹拨至阻弹齿处,等待枪机推入弹膛。进弹机构按其工作方式分为单程进弹和双程进弹两类。

单程进弹是在枪机复进时,直接将处于进弹位置的枪弹推入弹膛,如MG34机枪。

双程进弹是在枪机后坐时,先将处在取弹位置的枪弹从弹链中抽出并向下压,使枪弹移近枪膛轴线,枪机复进时,再推弹入膛,其结构虽然复杂,但机构运动更平稳,避免以弹头作导引入膛时损坏弹尖,典型的例子是前苏联PKM通用机枪。

此外,进弹方式不同,所使用的弹链也有区别,单程进弹的枪械使用的是开式弹链,双程进弹则使用闭式弹链。

7.92毫米mG34机枪有结构有什么特点

7.92毫米mG34机枪是1934年由德国毛瑟兵工厂设计师施坦格研制的世界上第一种通用机枪。该枪设计时参照了瑞士m30苏罗通机枪的构造原理,可做轻机枪或重机枪用,还可改装成高射机枪、坦克机枪或机载机枪用。其口径为7.92毫米。

发射7.92毫米毛瑟枪弹。枪身重12千克。枪身长1224毫米。可单、连发转换射击。使用50发不散弹链或75发弹鼓供弹。战斗射速连发时为200发/分。有效射程为800米或1000米。该枪可左右两侧供弹,故可以并联成双管或多管机枪使用。而且枪管可以迅速更换,各部件间用销钉结合。

m34机枪对世界通用机枪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世界许多机枪都是在此基础上或参照该机枪的设计思想设计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