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光老和尚净慧大和尚

体光老和尚净慧大和尚(净慧和老和尚在马上叫什么)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1-01 21:38:58 浏览2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体光老和尚净慧大和尚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体光老和尚净慧大和尚以及净慧和老和尚在马上叫什么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净慧和老和尚在马上叫什么

净慧法师,祖籍湖北新洲,生于1933年。1951年十八岁时到广东云门寺受比丘戒,得以亲侍中国现代禅门泰斗释虚云法师。因敏悟过人,深受器重。改革开放,先后任《法音》杂志主编,柏林寺、四祖寺和玉泉寺方丈。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法师提倡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主张"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举办"生活禅夏令营"等,使无数学人走进禅、了解禅,受用禅的智慧、禅的清凉、禅的慈悲、禅的洒脱。

净慧老和尚:不同发心对往生的不同看法

以前讲过,众生的根性是千差万别的,他们在修行过程中的发心也是各不相同的。若以大乘的菩萨精神来衡量,从事修行的众生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众生由于在这个娑婆世界中尝尽了种种痛苦和烦恼,产生了一种极强烈的厌离感,希望能马上离开这个世间,去一个幸福、安乐的国土,永远不再回来,这一类众生愿意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他们适合于修净土宗。还有一类众生,他们虽然也经历过种种痛苦,看到了这个世界苦的本质,但是他们与前一类众生的发心不一样,他们悲心很重,有一种“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的精神。所以,他们虽然也厌离娑婆世界,向往极乐国土,但是他们不愿意仅仅做一个自了汉,他们还要改造这个世界,使这个世界变成净土。这一类人虽然也修净土,由于他们发起了无上的大悲心和菩提心,所以他们到了极乐世界、功成圆满之后,还要倒驾慈航,乘愿再来,实现他们度生的愿望。另外,还有一类众生,他们的发心比刚才讲的这一类还要广大高远。他们将自己的生死痛苦置之度外,唯以度化众生、救护众生为己任,所谓“不为己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他们有一种像地藏菩萨那样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无畏精神。这类人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大乘菩萨根器”。他们不急于去极乐世界,他们要在娑婆世界中,逐类随形,为众生担当苦行,作众生的依怙,直到众生度尽,自己方证菩提。像我所住持的那个寺院里的祖师——赵州和尚,就是这一类的人。赵州和尚活了一百二十岁,在他晚年的时候,有一个秀才问他:“老和尚,您修行这么好,功德这么大,百年之后,您准备去哪儿呢?”赵州和尚很干脆地回答说:“我到地狱里面去。”秀才大惑不解:“噢,您老人家这么有修行,还要下地狱?”赵州和尚回答说:“我不下地狱,谁来度您呢?”以上三种类型的发心,决定了他们对“往生”的看法有所不同,因而,在选择修行法门,比如,是选择修禅还是修净等等方面,也会有差别。对于那些悲心重、发心大、敢于直下承担、我执极淡的人来说,他们更愿意修禅;相反一类的人,则适合于修净土。末世众生,根基浅薄,我执心重,自私自利,心怀胆怯,怕苦怕累,所以,不少人认为,适合于修净土。我想,这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不过,末世众生,也有一些大根器的人在。其实,根器的大小,主要看他是不是发起了大悲心,是不是发起了菩提心。有大悲心和菩提心的支持,他就能行菩萨道,就敢于代众生受苦,这个时候,他可能不愿意修净土以求往生,而愿意留在娑婆世界上。同是在生死苦海中,有大悲心和没有大悲心,对生命的感受是不大一样的,前者能够以苦为乐,而后者却感到苦不堪言。一个修行者,一旦发起了大悲心,为了他人,就是上刀山、下火海、进油锅,他都会在所不惜,无所畏惧。大家都可能听说过“老鹰救火”的故事。故事讲: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座大山突然起火了,许多树木、动物都被烧死了,心中无限悲悯,于是变成了一只山鸡,飞到海边,用翅膀沾水灭火。火那么猛烈,你想,一只山鸡的翅膀又能沾多少水呢?真能够把那大火灭掉吗?实在是无能为力。但是,释迦牟尼佛就有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怕力量小,只要肯坚持不懈地去做,总有一天会达到目的。这正是他大慈悲、大愿力、大勇猛的具体落实和表现。

净慧法师的长老年鉴

净慧法师,1933年出生于湖北省新洲。1934冬(一岁半)由父母送入湖北黄冈县的汪集仙姑庙,由海善、仁德二尼师抚养;1948年由十四岁由仁德尼师之师能庆长老尼携至武昌卓刀泉寺礼武昌普渡寺知客宗樵上人正式披剃受沙弥戒。法名宗道,字净慧。并依止武昌三佛寺大鑫和尚学经。(曾师公武昌三佛阁大鑫和尚——师公武昌伏虎山卓刀泉寺宗镒和尚——剃度师普度寺知客宗樵)。奠定超脱出世的宗教品格和献身佛教的理想。 1951年十八岁时由剃度师宗樵和尚送往广东云门寺受比丘戒,得以亲侍中国现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1951 年春往云门,经历云门事件后,18岁云门寺受具足戒。1951年农历6月初八日,受沙弥戒;农历6月15日,受比丘戒;农历六月十九日,受菩萨戒。 得戒和尚上虚下云清大和尚:羯磨阿阇黎上觉下澄律师:教授阿阇黎上正下虚,尊证阿阇黎上明下空律师,上遍下印律师,上传下芳律师,上天下应律师,上素下风律师,上宏下悟律师,上满下觉律师。佛源法师为引礼,白光法师为沙弥头,师为沙弥尾,(同受戒者灵意,弥光等)。因敏悟过人,深受虚公器重。戒期圆满后继续跟随近代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学禅,并承接虚公法脉,为禅宗五家七宗之嗣法传人。 第一世法眼文益禅师至七世祥符良庆禅师——八世德清虚云禅师——九世净慧本性禅师。虚公示表信偈曰:摩酰顶上眼重开,方许吾宗大将才。法门幸有能承继,立志须从勇猛来。 1952年春随侍虚云老和尚离开云门寺北上,经武昌往北京。冬朝礼五台山后,奉虚云老和尚之命,回到云门寺,担任云门寺的监院。 1953 年,佛源和尚升任云门寺的住持后,协助管理云门寺。1954 年,因病前往云居山看望虚云老和尚,便留云居山侍奉虚公。1955 年冬,云居山传戒,为第三引礼,在虚云老和尚的指导下完成传 戒活动,同年戒子传印,慧通等。1956年中国佛学院创立,即入学深造。在校期间与虚公书信往来甚密。1956年到北京中国佛学院学习; 1962 年在中国佛学院读研究生。成为中国佛学院最早的一批研究生之一。课余时编成《虚云和尚法汇续编》,之后佛学院的领导认为净慧法师是在给地主阶级树碑立传,又来做封建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最后定以极右派分子。1963年被错划为右派,先后在北京、广东、湖北参加劳动。 1978曾任教于贺桥太平中学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摘帽、改正,奉命重返北京参与中国佛教协会的各项恢复工作。得以恢复僧装再现僧相。 1981年《法音》创刊,任责任, 1983年至2002年任主编; 1982年增补为中国佛协理事;1987年当选为中国佛协常务理事;1988年受命筹建河北省佛教协会,并被选为会长;1992年主持柏林寺重建工作;1993年当选为中国佛协副会长;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 2004年10月辞去柏林寺住持职务。受请继任湖北黄梅四祖寺方丈,湖北当阳玉泉寺方丈。在任期间修复北宗祖庭度门寺及关公初显圣地小关庙。2005年秋复建黄梅千岁宝掌祖庭老祖寺,及四祖寺分院芦花庵。12月8日至12月19日,并主持莲山双林寺建寺以来的首届禅七法会。2006年3月受请重修曹洞祖庭邢台大开元寺。2009年10月23日,柏林禅寺隆重举行“临济宗法脉西行传承大典”,净慧长老在问禅寮将临济宗法脉第四十五代法卷传给德国本笃禅修中心导师威里吉斯雅各尔先生。长老将临济法脉传给威里吉斯雅各尔先生。·2013年4月20日早6时许,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湖北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净慧长老安详示寂。 佛法总纲:  信仰佛法僧三宝,修学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净化身口意三业。佛教特色:佛教的特色,教义体系的完整性,教团组织的稳定性,教化目标的利他性,终极关怀的圆满性,佛与众生的平等性,不同文化的包容性,不同时空的适应性。佛法大意:一、学习佛法以增进我们的道德,即佛教的戒学。二、学习佛法以净化我们的心灵,即佛教的定学。三、学习佛法以开发我们的智慧,即佛教的慧学。四、学习佛法以提升人格、成就佛果,即根据佛法的戒、定、慧三学进行实践、修行。善恶判断基本精神:一切使众生受到伤害,引起烦恼的事情,就是恶业;一切令众生生欢喜,有利益的事,就是善业。 定义:所谓生活禅,即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的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验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宗旨:继承传统(契理),适应时代(契机),立足正法,弘扬禅学,开发智慧,提升道德,觉悟人生,祥和社会。理念:觉悟人生(优化自身素质),奉献人生(和谐自他关系),(以觉悟人生之智慧成就菩提心,以奉献人生之实践成就大悲心。)善用其心(大智慧),善待一切(大慈悲),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生活禅,禅生活。)理念展现: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在生活中透禅机,在保任中证解脱。(在世间法上落实佛法,在做人做事中勤修众善,在尽职尽责中广度众生。)四个根本: 菩提心,般若见,息道观,生活禅修行三要:1.具足正信: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2.坚持正行:以三学为修学的总纲,以四摄为利他的方便,3.保任正受: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修生活禅的四个要点(四句口诀):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觉悟人生)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奉献人生)做人做事的二八方针:1.做人以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八字为方针,信仰是生活的依托;因果是生活的法则;良心是生过的方向;道德是生活的价值。2. 做事以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八字为方针。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在感恩中奉献自我,回报社会。)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在包容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以分享的心回报社会(在分享中广结善缘,和谐发展。)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在结缘中成就自他,共创未来。)基本方法:安住当下,守一不移,一念不生,灵光独耀。三、禅修理路1. 发三心:第一要发出离心;第二要发菩提心;第三要发长远心。2. 净三业:身业;口业;意业。3. 修三慧:第一,要修闻慧;第二,要修思慧。第三,要修修慧。4. 修三善:修善法,修善道,积善德。(前提要明三善:现善、后善、究竟善)5. 亡三心: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6. “六字真言”:专注;清明;绵密。对峙禅病的八念法门: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念出入息、念死亡。观心诀窍:让我们当下这一念心孤立起来。(向生灭处究取无生,向差别处体会平等,向烦恼处直认菩提。)四、僧团建设在求学中坚定正信,树立正见;在求道中坚持正行,保任正受;在弘法利生中继承传统,适应时代,沟通社会,服务人群,住持正法。1.当代僧伽的职志:要有求学的志向,要有求道的决心。2.建寺安僧弘法利生之总纲:爱国爱教(两爱)、正信正行。3.人生佛教理念: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成就,大众分享4.三自精神:自觉,自由,自在。(灵隐寺大悲法师尊规守戒六个字:听招呼,守范围。)5.加强五种建设: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组织建设。这五个方面,信仰建设是核心,道风建设是根本,人才建设是关键,教制建设是基础,组织建设是根本。(赵朴老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六届全国代表会议上强调指出)6.树双风:(1)道风(以禅七推动僧团道风建设)①除四气:官气俗气霸气阔气②建四化:丛林修学传统化、丛林管理律制化、丛林弘法大众化,丛林生活平民化。③强化四种意识:信仰意识,归属意识,神圣意识,责任意识。(2)学风(以办学推动僧团学风建设)第一:办学四八方针:四字方针,八字宗纲。四字方针:信、戒、学、修。I.信 信以三宝为信仰的核心,以因果为信仰的准绳,以般若为信仰的眼目,以解脱为信仰的归宿。II.戒 爱国以守法为根本,爱教以持戒为根本,做人以道德为根本,做事以慈济为根本。III.学 授课以信戒学修为基本内容,学习以闻思读写为基本方法,老师以言传身教为根本职责,学僧以尊师重道为根本态度。IV.修 以禅观礼诵为修持的内容,以丛林生活为修持的依托,以养成僧格为修持的目标,以观照生活为修持的要素。八字纲宗:养成僧格融入僧团。第二:培养四种能力:唱得出来、讲得出来、写得出来、坐得出来。五、其他理念人生修养的四大选择:信仰的选择,因果的选择,良心的选择,道德的选择。做人的六条标准:知因果,讲良心,守道德,立志向,养识见,充才干。佛弟子应该具备的两个条件:1.正信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2.正行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以三学为修学的总纲,以四摄为利他的方便,

净慧老和尚与旗福禅寺的关系

净慧老和尚是赵县柏林禅寺的前任住持,出生于1933年。净慧老和尚是中兴柏林寺的组织者和推动者。法师髫龄出家,早年曾亲近近代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并从其承法成为临济宗、曹洞宗传人。法师日常法务繁忙,但精力过人,虽日理万机,但常安详自在。1993年,法师根据自己几十年修学佛法的体会,结合时代潮流,正式提出“生活禅”,作为柏林寺修行弘法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方针。“所谓生活禅,即将禅的精神、禅的智能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风采。提倡生活禅的目的在于将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互相熔铸,产生出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禅宗精神,还其灵动活泼的天机。在人间的现实生活中运用禅的方法,解除现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惑、烦恼和心理障碍……使我们趋向智能的人生、圆满的人生。”围绕这一思想,净慧法师提出了一系列修行的方法、原则。他把佛法的思想凝炼为“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作为生活禅的宗旨。几年来,生活禅受到教内外人士的关注和好评。

关于本次体光老和尚净慧大和尚和净慧和老和尚在马上叫什么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