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凯申优势在我原文

常凯申优势在我原文(“我去买个橘子,你站在这不要动等我回来”这句话是什么梗)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2-11-01 18:17:33 浏览1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我去买个橘子,你站在这不要动等我回来”这句话是什么梗

前段时间,网上非常流行一句话“我去买个橘子,你站在这不要动等我回来。”当时在朋友圈看到这句话,还觉得非常郁闷,这是什么梗啊,大家都发这个,底下还评论的热火朝天。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赶紧上网查了下。原来这句话出朱自清的短篇散文《背影》,是描写父亲送别时给自己买橘子的一个场景。简言之,就是别人在占你便宜,说他是你爸爸。当然啦,这个梗一般是年轻人之间开玩笑的。

既然提到了这篇短文那我们来回顾一下《背影》这篇短文的内容: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向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的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短短几行字,却描绘出了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即将远行的儿子买橘子的艰难情景。从侧面表现出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无声的爱。父亲的爱总是温暖而深沉,他们不太会表达,但是从没有吝啬过自己对孩子的爱。

孩子在父亲的关爱下,逐渐长大,可是他的头上却又添了白发,皱纹都快爬满了他的脸颊。父亲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人。父亲的爱如春风温暖,如清泉明净。父爱是不灭的记忆。

这个梗虽是玩笑,但是我们也不得不反思,“爸爸”不仅仅是一个称呼,他更是一种责任。

那么,大家下次如果遇到“买橘子”这个梗就不要再疑惑了,这不过是别人在占你便宜而已。

——END——

责任|一二三你说撒

大家怎么看待这句话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哦。

职场技能掰开揉碎讲给你听,欢迎关注【霸王课】头条号,一起加速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职场精英~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

日军「一号作战」期间,史迪威究竟有没有扯中国后腿

注意三个时间节点,日寇华北方面军执行“一号作战”计划侵犯黄河以南,进攻发起时间是1944年4月17日;而老蒋下达中国远征军Y部队发起“怒江攻势”的命令,是1944年4月14日;日寇第11军执行“一号作战”发起湘桂段作战的时间,则是1944年5月27日。也就是说,南边的鬼子动手时间,比北边的鬼子整整晚了40天,而中国远征军奉令向滇西反攻的时间,则处在两者之间,这其中有错踪复杂的军事和政治关系。

(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

日本人的“一号作战”被称为明治维新以来最大的一次作战行动,华北和华中、华南的日军总计出动兵力超过50万人,大批的部队调动和物资运输,这么大的动静中国方面不可能一无所知。除去分别应对日军的第一战区蒋鼎文部、第九战区薛岳部,在云南整训的中国远征军Y部队成为一支举重轻重的力量,那可是20多万大部美械的中央军精锐,无论投放到哪个战场上,都够日本人喝一壶的。

然而中美双方对Y部队的用途是有根本性不同的,“中国战区统帅”视其为最后的战略预备队,“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要的是其反攻滇西,然后与X部队(驻印军)在缅甸会师,而且蒋史之间因为军队统帅权的问题,早已经势同水火。X部队的新一军在史迪威直接指挥下,早在1943年10月就已经开始反攻缅北,而面对滇西并不许多的日军,卫立煌的Y部队却迟迟接不到进攻的命令,因为这事谁说了也不算,必须史迪威嘴里的“花生米”点头才行。

(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

这事要一分为二地看,在1943年年底到1944年初,Y部队确实不具备反攻能力,因为美援武器只能通过驼峰航线一点点运过来,第一次远征军的失败,也使各部的整训工作进行的比较困难,所以卫立煌的前任陈诚,始终有畏难情绪,错过了与驻印军同时动手夹击日军的最佳窗口期。而到了1944年春天以后,华北和华中的日军已经蠢蠢欲动,缅甸的雨季又即将到来,Y部队这个时候倾巢出动强渡怒江,其实是不太明智的。

一定要明白,卫立煌所部反攻滇西,不完全是为了收复怒江以西的国土,从全盘战局看此举并不急于一时,史迪威之所以坚决要求卫立煌Y部队迅速出动,其实更多是为了实现个人的目标和应英国人的请求。所谓个人目标,就是1942年惨败缅甸之际,史迪威曾经发誓“我胡汉三会回来的”,新一军虽然装备精良战力强大,可毕竟只有孙立人和廖耀湘的两个师,若想“解放”缅甸,必须有卫立煌的20万大军配合才成。

(笑里互相藏刀)

所谓英国人的请求,是此间日寇缅甸方面军集中10万大军发起了英帕尔战役,目标直指印度东部诸邦,并且一开始进展是比较顺利的,英印军大叫快顶不住了,强烈要求中国远征军加大缅北、滇西方向上的攻击力度,以吸引部分日军回援减轻压力。在老蒋这里,史迪威的面子和言语威胁并不算大,能拖就拖,然而丘吉尔的喊话,罗斯福和马歇尔是必须引起重视的,毕竟美英才是穿一条裤子的,于是更大的压力来了。

1944年4月初,史迪威专门飞回重庆督促老蒋出兵,并且带来了罗斯福总统的备忘录,老蒋答应可以给新一军空运一个师的援兵,但是对滇西反攻仍然反应冷淡。史迪威于是求助华盛顿,很快老蒋就接到了马歇尔的急电:如果中国不从滇西出兵反攻缅甸,美国将停止向中国输送“租借法案物资”,卫立煌部队每个月通过驼峰航线所获得的734吨物资装备,也将被同时取消,而接到老蒋的解释电文后,罗斯福再发来一封口气更加强硬的电报,重点语句如下:

(驻印军总指挥和两个师长)

“在萨尔温江与你对峙的只是日本一个装备不全的师,你向西进军必然成功,在过去一年,我们曾经装备并训练你的Y部队,如果不使用它们用于共同事业,我们空运装备并提供教练人员的最勤奋最广泛的努力,就没有道理了”!翻译出来就三句话:怒江西边日军很少、你必须马上出兵、如果你不出兵就别再拿美国援助了,话说到了这个份上,仍然还要依靠美国的老蒋,还有选择的余地么?

于是4月14日老蒋在何应钦的《怒江攻势》作战计划上签了字,尽管他并不情愿,因为国内战场需要这支预备队,同时也因为美英没有依约在缅甸沿海实施两栖登陆,让中国士兵去帮助收复缅甸领土,实在是没啥意义。可是所谓的盟国之间,也存在着强权政治,在美英领导人的眼里,实现他们的战略意图才是最重要的,至于中国战场上日军有什么大的动作,他们并不关心。

而当卫立煌20万大军5月11日渡江西去以后,便不可能再回头了,连昆明警总的200师后来都开上去了。

(左为派遣军总司令畑俊六)

其实还有一点,也就是老蒋高估了蒋鼎文和薛岳两个战区的战斗力,黄河两岸三年多的对峙、前三次长沙会战的不败,都使重庆军事委员会认为,即便日军大举来攻,也不会出现全盘崩溃的危险。而残酷的事实是,在河南战场,豫中战役37天连失38城,蒋鼎文汤恩伯望风而逃,在湖南战场,渐次骄狂的薛岳也很快打输了第四次长沙会战,日军兵锋,直抵连接湘桂两省的重要枢纽衡阳城下,时间是1944年6月23日。

河南段战场不提了,日本人的攻势最终在豫西山区受阻,从1938年就缩在陕西的胡宗南总算干了点正事,同时代理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而方先觉死守衡阳47天,重庆却拿不出来有力的救援部队,当横山勇第11军的打援部队对付王耀武、对付薛岳的兵力用到极限时,想像一下,如果杜聿明第5集团军或者宋希濂第11集团军兵临衡阳城下(一个半月爬也爬到了),日本人焉能不败?那么也就不会有什么桂柳会战的大败和日本人冲进贵州的事情了。

(卫立煌检阅Y部队)

所以说,豫湘桂战役的大溃败(日本方面的一号作战),固然有河南、湖南蒋军各部战斗意志差极的因素,也有缺乏战略预备队的一定因素,史迪威站在美英、站在个人的立场上,确实是拖了后腿的。如果卫立煌的20万精锐之师不是去帮别人家收稻谷,中国抗日军民的损失会大大减少,那可是146个城市沦陷、6000万同胞成为亡国奴啊!百姓惨死和财产损失更是不计其数,更有《雅尔塔密约》的深远影响,非三言二语能说得清楚。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靠谁也不如靠自己,抗战期间美国的所谓援助都是有目的和需要付出代价的,为了策应英军取得英帕尔大捷、为了收复缅北地区,有多少中国远征军的士兵倒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中印公路1945年初打通了又有什么用?距离鬼子投降只有半年时间了。而在河南、湖南、广西和贵州的大地上,因此增加了多少生灵荼炭?等到老蒋不顾一切空运回新六军时,黄花菜都凉了。

1944年的正面抗日战场,一地鸡毛,外加一声叹息。

(看看昆明和黔桂的距离有多近)

苏联在二战结束前一周对日宣战,是决定性因素还是抢占胜利果实

1945年8月9日凌晨,苏联153万远东部队分三路突然向关东军发起了攻击。几个小时以后,美国又在长崎投下了第二颗原子弹,城市中心被夷为平地,死伤13万人。“超级武器”的威力再一次震撼了岛国的好战分子,日本投降指日可待。

面对美国人的赶超和强势,斯大林坐不住了,命令华西列夫斯基尽快解决关东军,远东的利益势在必得。此时的苏军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并采取了“闪击”战术,第一天的进攻就越过边境150公里,显示出强大的军事实力。

但是,仓促出兵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

首先,恶劣的自然条件,让行动变得迟缓。关东军的布防是“东强西弱”,因为在他们看来外蒙古地段多为高山、森林和沙漠,并不利于大兵团推进。华西列夫斯基就是要利用地形达成战役的突然性。然而,“想法很美好,但现实很骨感”。

外贝加尔方面军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越过大兴安岭。尽管有工兵在前面为坦克开路,前进速度依然很慢。更困难的是,下起了倾盆大雨,河流泛滥,道路泥泞,直到2天后,才翻过了大兴安岭。

其次,后勤保障跟不上部队的快速推进。当苏军驰骋在东北大平原的时候,已远离补给基地450公里,“闪击”的弊病显露出来,坦克和装甲车没油了,部队不得不停了下来。辛亏两个航空师出动近1800架次运送油料,解决了问题。

更困难的是,对守军的防御能力估计不足,主要表现在对要塞的攻取。虽然分割包围了日军,但对手躲在经营多年的坚固工事中负隅顽抗,一时让苏军无从下手,尽管飞机、大炮轮番上,但效果不明显。

尤其是海拉尔要塞,关东军以中心要塞为主,在外围建立几十个独立支撑点,分成5个抵抗区,相互策应,致使苏军遭受很大损失,苏军连攻了3天未能奏效。于是加大攻坚力量,集中了2个炮兵师、轰炸机等采取密集炮轰才打开了局面。

表面阵地的战斗结束,但日军又依托地下工事进行死守。只得依靠步兵拿着爆破筒、手榴弹等单兵武器,一个工事、一个工事的夺取。直到17日才攻取海拉尔,伤亡官兵5000人左右,而守军几乎全军覆灭。

华西列夫斯基及时调整战术,扭转不利局面。

受远东地形条件和气候的影响,大兵团开进确实有许多的困难,迟滞了部队进攻的速度。为了能完成上级的战略要求,战术上进行必要修正是当务之急,好在苏军“家大业大”,改变战术也是轻易而举的事情。目的就一个,加快进攻速度。

一是,各方面军组建先遣队。先遣队由搭载步兵的履带越野车、自行火炮、喀秋莎火箭炮车等技术兵种组成,拥有极高的机动性和火力。先遣队与坦克纵队合兵一处,就像一把把“尖刀”,插向对手的防御纵深,主力部队随后跟进。

二是,发挥“中国旅”的作用,破解要塞难题。任何要塞、工事都有弱点,但要“有的放矢”,就要有准确的情报,这个任务就交给了中国旅的侦查分队。中国旅的前身就是东北抗日联军,在遭受关东军40万人围剿后,转战苏联境内。

1942年7月,东北抗日联军被苏联授予远东第88独立旅,就是通常所说的中国旅或国际旅,总兵力1500人,下辖3个中国营、一个朝鲜营(营长就是后来的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自此,部分抗联战士开始接受测绘、照相、无线电、跳伞等训练。

在苏军总攻前,按照旅长周保中的命令,280人的侦察分队携带电台秘密空降在东北敌后,他们分为20多支小分队,对关东军构筑的大、小要塞进行详细侦察,绘制结构图,这些情报经过汇总成册发给苏军连级以上军官。

有了详细的要塞布防图,苏军的进攻效果好了许多,一个个火力点被精确地拔掉,相互连接工事的战壕被掐断,尽管日军的反抗依旧很猛烈,但苏军的包围圈越收越紧。第一阶段的战役结束了,关东军损失惨重,仅被击毙的日军就达7万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苏军并未停止进攻。

随着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宣言》无条件投降,但在其诏书中只字不提“投降”二字,只是宣布停战命令。这样的文字游戏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美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竟然默许日本的做法,并宣布盟军即刻停止进攻。

消息传到苏联,斯大林不以为然。自从美国使用原子弹以后,态度180度大转弯,说话强硬了许多,甚至在某些方面开始针对于苏联。也可以说,原子弹的爆炸也正式拉开美苏两国进入“冷战”时期的帷幕,苏联也自然针锋相对。

首先,根据《雅尔塔会议》密约的内容,日本的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现在停止进攻,苏联的利益就有可能受到损害。这对斯大林来说,是万万不能接受的,更何况,现在的苏军已经开始行动,怎能半途而废。

其次,尽管苏军在远东的速度很快,但外贝加尔方面军只是到达了东北平原,远东第1方面军占领了大半个牡丹江地区,而第2方面军还未到达佳木斯。这离原定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距离,不能轻易放弃。

当然,东、西方价值观的矛盾由来已久,而且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从二战爆发后结盟的那天起,彼此暗战不断、勾心斗角。尽管美国用原子弹作为外交讹诈,但战斗民族的性格岂能轻易就范,同时,美国也暂时没有能力挑起与苏联的战争。

很快,苏联拒绝了美国停止进攻的要求,他们认为日本发布的停战诏书只是“一般性宣言”,远东的关东军并没有停止抵抗,这是不投降的表现,苏军有义务通过武力让他们放下武器。说白了,苏联为了自身利益,将继续战斗到底。

于是,远东战役的第二阶段开始了。美国对苏联不停战的行为并没有去极力劝阻,因为,他们是既得利益者,理亏在前,哪里还有资格说别人,“睁一眼闭一眼”是他们处理的最好方法。所以说,实力决定一切。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当关东军遇上苏联红军》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你认为你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活了大半生,静静想想,还是觉得善良和直率占据了自己性格中的主要层面,自以为是优点,內心也小有点沾沾自喜,却因此也得罪不少人,我都怀疑这点归结成是自己的最大缺点是否更合适呢。

因为善良,帮肋邻里是常事,不论是经济上的支持还是农活上的帮衬,都是尽自己力所能及,因为我想的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也因此留下好多人的话柄:不好好过自己的日子,咸吃萝卜淡操心,看把你能的,得瑟什么呀。尽管如此,我还是初心不改,我深信善良没有错,我就是要改变“马善任人骑人善任人欺”的论调,也想因自己的善良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让人人都能被温柔以待,和睦相处。

因为直率,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最想把好的意见和建议与大家分享,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因此而一些人的观点冲突,甚或有人说是出风头,打击报复。可自己觉得能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给别人以精神上的支持和心理上的安抚,自己也深感欣慰,因为人人都会有犹豫不决形单影只的时刻。

尽管自己引以为傲的优点对別人而言微不足道,可因自己的优点影响和帮肋到更多的人也就心安理得了,自己的坚持也就更有价值,也便乐在其中了。

“谁捉住射死我的那人,便可为梁山泊主”,晁盖这话是不是意味着心里压根就没想让宋江接位

是的。

这句话是在晁盖攻打曾头市失败,被毒箭射中面颊,临死前所说的话。

按理说,堂堂山寨之主,本应该明白,自己一个将死之人,此时最应该做的就是赶紧确定新的继任者,这样,他才可以放心地去死,然后兄弟们继续他未尽的事业。

可他偏不,反而背道而驰,这句遗嘱根本无助于梁山的团结稳定,相反,只会增加继承人选的不确定性,如果被其他心怀叵测的人利用,不让他宋公明哥哥做山寨之主,岂不是让梁山进入了分裂内讧的局面?

何况梁山上下谁不知道,宋江早已是众望所归的继任者,晁盖怎么可能不知道?知道了还做出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决定,那不就是不想让宋江即位,成心给他添堵吗。

可以说,晁盖这句遗嘱,从政治智慧上讲,真的是一塌糊涂,把他生前积攒的对宋江的不满与愤懑给完全展现了出来,矛盾暴露无遗。

其实晁盖和宋江之间兄弟反目的过程充满了悲情意味,因为双方都算是合格的领袖,但因为政治路线的不同,而最后分道扬镳。

晁盖是偶像式领袖,是个妥妥的大侠。书中记载他武艺高强,义薄云天,平生仗义疏财,爱好结交天下英雄,是个敢于为民请命的好汉,人格魅力极强。

包括从晁盖后来的事迹上看,他对待兄弟确实重情重义,尤其是对有救命之恩的宋江,几次要把寨主之位相送。考虑到晁盖不是阴谋家,没什么心机城府,喜欢直来直去,讨厌矫揉造作,他这些话应该是发自肺腑,是把恩义看得比什么都要重要的人,相应的,他也可以获得大家的信任与追随。

而宋江则不是,比起侠客,他更像个政客或者说,更想做政客,并视之为终生的奋斗目标。因此,他更有政治头脑,待人接物更加细腻,也更具谋略和城府,手腕也比晁盖要多得多。

晁盖一身草莽气息,以自己的赤子之心和一腔热血换得豪杰们的崇敬追随,宋江则以自己的头脑、格局、见识以及怀柔之术聚拢人心。

性格与追求的不同,导致了政治路线的不同,即梁山泊的发展方向,大家都知道宋江是铁了心要走招安路线,也就是从组织外回归到组织内,而晁盖并无此意,他更看重梁山自身的独立性,这就使得二人发生了分歧。

但整体而言双方并未交恶,更没有大打出手闹内讧,只是彼此渐行渐远,双方关系的转变一直很微妙,属于心照不宣但埋头做彼此的事的那种关系。

但时间长了,势力此消彼长之后,宋江开始彻底做大,几乎完全掩盖住了晁盖的光芒。晁盖不可能没有察觉到,不满应该有,但还没有彻底爆发的地步。

一直到段景住盗马献宋江,结果被曾头市所夺,才彻底点燃了晁盖的怒火。

其实晁盖的怒火可以理解,一般人捧宋江贤弟我也就忍了,你他娘的一个盗马贼,想来梁山入伙走后门,送礼不送老大送宋江,你这也太看不起我了。再不发发威抖抖脾气,你们还真当我不存在啊。

应该说,冲晁盖负气,不听宋江和吴用劝阻,不顾一切也要亲自带兵攻打曾头市,可以看出,晁盖这次是真的伤自尊了,打算用武力证明自己。

此举也再次说明他真的不是一个政客,权谋方面不是宋江的对手。而晁盖也很快尝到了被孤立的领导人的痛苦,此时已经兵强马壮人才济济的梁山泊,头部猛将几乎没有人愿意跟随晁盖出战,只有林冲因为地位超然且念及旧情,愿意陪伴出征,其他人连吴用都没出马,梁山主力部队基本上都坐视晁盖出征,这显然是顾及真正大老板宋江的面子。

晁盖一方与宋江一方的争斗基本上是没有硝烟的,且是一面倒的进行着。晁盖的性格和班底决定了,他注定不是精于权谋的宋江的对手,被一而再再而三的边缘化,进而坐视其尾大不掉,完全失去抵抗能力。

曾头市一战,是双方势力,具体说是晁盖本人与宋江势力最后也是最激烈的一次交锋,可惜,晁盖急功近利,中计被毒箭射伤而死。但可以想见的是,就算晁盖这次没有雄起,未来的他,只会越来越沦为吉祥物,其在梁山泊最后的归宿,可能和未来的卢俊义一样。

开会时投赞成票即可,不要反对宋江的任何决定。

综上,晁盖就是不想传位给宋江,而且还是对其不满的一次总爆发。

没有努力的动力,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做什么都失败看不到生活的意义,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优点,怎么办

谢谢邀请。本人认为是个很有意义的提问,也代表了部分人的想法和行为,在当今社会较为普遍。实际上是个人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应该说道说道。

一,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观察、总结。不断完善、不断提升自我的社会知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知道社会的复杂性,艰苦性,竞争性,优者胜劣者汰。靠天,靠地,靠等不如靠自己。自我增压,做个社会的强者,有用者,贡献者。对得起生我养我的父母,负得起养家糊口、养女教子的责任,对得起这个社会直接或间接为我服务的众生芸芸。没有责任就没有动力。只有不断的在社会实钱活动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增加生活的信心。

二,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分工专业化。交通,运输,特别是信息传递更加迅速,更加透明。信息和知识大爆炸。社会各个方面竞争更加激烈而残酷。没有全方位的知识,没有专业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等很难适应这个高速变化与发展的社会,更别说融入这个社会。只有不间断的学习,与时俱进的学习,才能保证自我在知识上和思维形式上与社会共同发展与进步。

三,要坚持,坚持,再坚持;努力,努力,再努力。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没有一个人或没有一件事是一蹴而就轻易成功的。多是在反复失败,反复总结,反复实践,经过艰苦而不懈的努力后而获得成功。经典故事、经典案例数不胜数。《愚公移山》的精神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要坚持;“天行健,自强不息”的精神要继续发扬。

反对,红眼病、嫉妒病、牢骚病、“等、靠、要”的想法要不得,天上不会掉馅饼。只有科学地把握和充分利用党和国家的各种政策,靠强大广泛的知识,靠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靠自我不间断的坚持,不间断的努力,自我才能强大,才能获得成功,才能感觉并体会到自我的人生价值,才能获得成功的快乐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