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内瓦会议时间

日内瓦会议时间(日内瓦会议名词解释)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8-05 21:58:29 浏览2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日内瓦会议时间”相关信息最新大全有哪些,这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接下来就一起看看日内瓦会议时间(日内瓦会议名词解释)!

本文目录

日内瓦会议名词解释

时代背景日内瓦会议1954年2月28日,由苏联倡议,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在柏林 会议上达成协议,定于同年4月举行日内瓦会议,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除苏联、美国、法国、英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会议的全过程外,同这两个问题有关的其他国家也派代表分别参加各有关问题的讨论。4月19日,中国政府任命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为出席日内瓦会议代表团首席代表,张闻天、王稼祥、李克农为代表。日内瓦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内容会议议题本着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真诚愿望,周恩来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和朝鲜的南日外相提出所有外国军队都撤出朝鲜,然后举行朝鲜国民议会的全朝鲜自由选举的合理主张。但美国代表带头拒绝一切建议。日内瓦会议的另一个议题就是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后在于右任的倡议下,改用“中南半岛”)的和平问题。1954年5月8日,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谈判开始。与会国家中、苏、美、英、法五大国外,还有越南民主共和国以及被法国占领的南越、老挝和柬埔寨。经过周恩来奔波斡旋,交战双方分别达成了在越南、老挝、柬埔寨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朝鲜问题1954年4月26日,日内瓦会议开幕,首先讨论朝鲜问题。会议一开始,朝鲜外务相南日就提出了关于恢复朝鲜统一和组织全朝鲜自由选举的方案。周恩来外长表示完全支持南日外务相提出的方案。南朝鲜代表却先后提出:由联合国监督,按大韩民国的宪法在全朝鲜举行选举;在选举前一个月,中国军队全部撤出朝鲜,但联合国军队要在选举和完成统一后再撤退等建议。很显然,南朝鲜的方案实质上就是要把大韩民国的法统强加给全朝鲜人民,由南朝鲜并吞北朝鲜。美国代表马上支持这些建议。周恩来外长在会上指出:从朝鲜撤出一切外国军队,是朝鲜人民在全国选举中能自由表示意志而不受外力干涉的先决条件;联合国是朝鲜战争中的交战一方,不能由交战一方来监督朝鲜的选举,但中国同意对选举进行国际监督。并建议:为了协助全朝鲜委员会根据全朝鲜选举法在排除外国干涉的自由条件下举行全朝鲜选举,成立中立国监督委员会,对全朝鲜选举进行监督。由于与会各方对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存在着原则分歧,直到1954年6月15日仍难达成协议,朝鲜、中国、苏联再次提出一些有利于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建议,以打破僵局,但美国带头反对。参加“联合国军”的那些国家的代表提出了使会议面临决裂的《十六国宣言》。在此情况下,周恩来外长仍作了最后一次努力,指出美国要阻挠日内瓦会议就解决朝鲜和平问题达成任何协议。情况虽然如此,与会国仍有义务对和平解决朝鲜问题达成某种协议。周恩来外长对协议案文提出如下建议:“日内瓦与会国家达成协议,它们将继续努力,以期在建立统一、独立和民主的朝鲜国家的基础上达成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协议。关于恢复适当的谈判时间和地点问题,将由有关国家另行商定。”尽管这个声明为绝大多数与会者所接受,但由于美国代表不表示同意,而未能获得通过。这样,日内瓦会议关于朝鲜问题的讨论以未通过任何协议而结束。但正如周恩来外长所指出:它使大家了解到美国代表如何阻挠日内瓦会议,并阻止达成即使是最低限度的、最具有和解性的建议。印支问题日内瓦会议的后期,即从5月8日开始讨论印度支那问题,参加者有中、苏、英、法、美、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共和国(即原南越)、老挝王国和柬埔寨王国。会议主要讨论了停战后一段时期内为越南交战双方的武装力量划分集结区,老挝和柬埔寨问题如何同越南问题区别对待,停战的监督和保证,印度支那三国的政治前途等问题。美国企图延长乃至扩大印度支那战争,虽然被迫同意参加会议,但始终没有放弃其直接插手印度支那战争的打算。面对上述情况,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讨论印度支那问题的过程中,采取了尽可能争取法国等多数国家、着重反对美国破坏、大力把会议推向前进的做法。6月中旬,会议因各方分歧停滞不前。中国及时地折衷了有关国家的意见,提出了解决老挝和柬埔寨问题的方案,得到了广泛的赞同。与会国就如何解决老挝和柬埔寨的停战问题达成了一些协议,使会议大大前进了一步。中国代表团在解决如何划分越南交战双方的集结问题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周恩来总理会晤法国新总理孟戴斯·弗朗斯,在广西柳州与胡志明主席交换意见,在莫斯科与苏联领导人会谈,进一步协调了越、中、苏的看法,打破了在划分集结问题上的僵局,扫除了会议达成协议的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个障碍。7 月21日,会议通过《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个地区进行多年的殖民战争,确认了印支三国的民族权利,是印支三国人民争取独立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同时,通过日内瓦会议,全世界又一次看到,中国人民为祖国安全、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的事业,为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代表没有在会议最后宣言上签字,预示它另有图谋,这为美国加紧干涉印度支那埋下了伏笔。历史意义周恩来步入日内瓦会议会场日内瓦会议是一次成功的会议。这次会议对新中国来说是有特殊的重要意义的。通过这次会议,印度支那的战火熄灭了,越南北部完全解放,这就再一次打乱了美国从朝鲜、台湾、印度支那三条战线威胁新中国的战略部署,巩固了中国南方边陲的安全。通过这次会议,世界看到了同美国所掌控的安理会形容的的完全相反的新中国形象,看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中国外交风格,看到了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看到了在处理国际问题当中新中国的分量。周恩来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达日内瓦促成印度支那实现和平1.促使会议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的基本原则达成协议 日内瓦会议初期,中、苏、越三国领导人曾就实现印度支那和平达成了一致意见。但奠边府战役胜利后,越方代表对南北划界产生了动摇,并希望将老挝、柬埔寨和越南问题一起解决。但中、苏两国最终说服越南代表接受了周恩来提出的《关于在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的建议。同时中国代表团在会外与英法代表频繁接触,最终中英就印度支那问题达成沟通和谅解。同时在英国的帮助下,中印关系也得到缓和。5月29日,在中国代表团建议的基础上,会议通过了英国代表团提出的建议,决定法越双方共同研究停止敌对行动后的军事部署问题,并尽快向会议提出报告和建议。2.推动会议在柬埔寨和老挝问题达成协议 在印度支那的抗法斗争中,他们曾经与越南人民军队共同作战,但从日内瓦会议开始后,越南代表就否认老挝和柬埔寨的政府,并希望在“普选”基础上,建立印度支那联邦。但这一建议被英、法、美所否决。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对越南和英法两边开展了一系列积极的外交活动,最终促成越南做出让步,同时与英法代表达成初步意向。6月18日会议上,各国代表(美国除外)以周恩来提出的《关于解决老挝和柬埔寨问题的建议》为基础,集体通过了《关于在老挝和柬埔寨停止敌对行动的协议》。 3.力促法越双方达成协定 对于军事集结区的划界问题,法越双方都不愿意让步。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一方面抓住机遇,主动与新上台的主和派法国领导人孟戴斯—弗朗斯进行会晤;另一方面积极与苏、越领导人进行沟通,最终促成7月20日法越双方就越南军事分界线和老挝、柬埔寨的停火和政治解决达成协议。次日,举行了最后一次全体会议,除美国和南越代表外,其他国家均支持法越双方公布的停战协定,印度支那和平终于实现。抓住机遇,发展对外关系1.推动中英关系发展 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但由于英国对中国恢复联合国代表权问题投弃权票,以及随后在朝鲜战争中出兵参战并跟随美国对中国实行禁运,中英停止建交谈判。朝鲜战争后,许多西方国家对美国继续坚持对中国的贸易封锁和禁运政策产生不满,尤其是英国。日内瓦会议召开以前,中国政府就决定在会议之外与英国代表进行接触。会议期间,英方对中方释放出较为友好的态度,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抓住机遇,与英方进行了频繁接触,这种做法对6月17日中英两国发表联合公报起了促进作用,联合公报宣布中国政府派遣代办驻在伦敦,其地位和任务与英国驻北京代办的地位和任务相同。随后在英方盛情邀请下,中国还组织代表团对英国进行了贸易访问。2.搭建中美沟通的桥梁 日内瓦会议召开前,中美呈对立关系,美国甚至打算联合英法对印度支那采取直接军事干涉,但英国拒绝参与,美国的军事干涉行动才没有正式展开。虽然从日内瓦会议开始一直到第一阶段结束,中美两国代表团一直处在冷漠和紧张的情绪中,但随后情况出现了转机。通过英国代表的牵线和双方富有诚意的接触,促成了中美双方代表就美国在华被押人员和中国侨民和留学生滞留美国等问题进行了4次正式会谈,并达成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日内瓦会议是中国通过多边外交场合推动中美双边关系发展的重要尝试。虽然这次尝试在改进中美关系的作用上并不明显,但在中美之间架起了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并为1955年正式开始的中美大使级会谈铺平了道路。对中国外交的作用和影响英国外交大臣艾登拜会周恩来1954年日内瓦会议是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重大国际问题的会议,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国际力量,为会议达成协议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次会议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和平,确保了中国南部边境地区的相对稳定,明显改善了中英关系,架起中美沟通的桥梁。日内瓦会议对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中国与印度支那的关系、中国的对外政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代表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的演讲中国政府在日内瓦会议上4月1日,周恩来到莫斯科,就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的方针等有关问题,同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和越南领导人胡志明、范文同举行会议磋商。12日回到北京。19日,中国政府正式任命周恩来

关于日内瓦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

时间:1954年4月26日地点:举世瞩目的日内瓦会议在日内瓦国联大厦开幕内容:yirian的已经很全~~~

日内瓦会议期间,为了防止有人窃听,李克农想出一招妙计

可能有人会认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内的战争就结束了。

这样认为也不无道理。

只不过, 一个战线战争的结束,并不代表其他战线“战争”的结束。

当时的新中国,明面上的枪火战斗虽然平息了

但接踵而来的其它战线上的“战场”,才刚刚拉开序幕。

1954年,日内瓦会议。

这是一场对亚洲乃至对全世界都影响巨大的国际会议。

也是新中国作为世界五大国之一,第一次参与的国际重要会议。

我时常以为,我们在回顾一些重大 历史 事件的时候

不应过度以“仰视”的姿态去看待这件事

否则可能会在潜意识中将其 “神话”

故而忽视了当时亲身参与那些事件的亲力亲为者

也是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

而非是“神”

在这样的思维观念下,我们再来看这次会议,可能就会收获一些不一样的收获与体验。

1954年的中国,对于当时的全世界来讲,可以说还非常的 年轻

这里的年轻不仅体现在“年龄”,也体现在经验。

那时候的中国,缺乏国际重大会议的参与经验。

故而对于彼时参与会议的中国代表团而言

这场会议,无疑就是一场无声的“战役”。

他们要在实战中思考如何应对外交战线上的那些“敌人”。

1954年4月24日下午, 以周恩来、李克农等人为首的中国代表团, 抵达了日内瓦。

为了应对这条毫无经验的特殊 “战线”

周总理在 出发之前两个月 的时间里,针对此次国际会议,做了 极其细致 谋划 准备

细致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可以来看一下。

当时,党中央对于此次会议将要达成的主要目的,一共罗列了三点:

第一,要积极努力地在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上发成一些协议,以求缓和国际形势。

第二,要借助此次会议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积极发展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贸易和交通往来,改善国际关系。

第三,要借助此次会议培养一些外事干部人才,让他们能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基于这三点要求,周恩来、李克农做了如下工作:

首先是确定 随行人员

我们需要知晓的是,当时能够派出参与这场会议的人员名额是有限的。

为保证更多的干部能够得到学习锻炼 周恩来将原本拟定的两名随行医生、两名护士,削减为只派遣两位医生随行,护士则绝对不要。

这样可以在保证人数不变的情况下,派遣更多相关岗位的干部前往学习。

其次是进行的相关问题“备案”。

什么意思呢?

就是事先对此次会议当中 可能发生的事情,可能用到的资料,可能涉及的问题 ,事先一一进行考量。

李克农 当时用了大量的时间, 将这次会议可能讨论到的政治性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全都做了预先的“备案”。

并且根据朝鲜、印度支那问题,准备了 29篇发言稿 ,以及 170多万字的基本情况简介资料

需要意识到的是,这些全都是 单方面 的“一厢情愿”式的准备工作。

也就是说,即使准备了这些,到时候也完全有可能用不上。

但当时的代表团成员们,仍旧积极认真地做了类似的大量准备工作。

单从这 认真严谨 态度 来讲

此次会议,中国代表团赢得世界的喝彩与尊重,已经是可以预料的结果了。

而这些准备回头来看,对于当时的会议确实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当时,周总理还特地要求全体随行人员,都要学习 外交礼仪 熟悉当地的法律以及风俗习惯。

同时, 对于负责翻译、机要、打字、速记的工作人员,都对他们进行了“真枪实弹”的测试,确保其在实际工作中不“掉链子”。

就连随行的未出过国的司机,也事先进行了相关常识的学习。

总之,对于此次会议的准备,中国代表团可谓 事无巨细 ,且相当充分。

会议开始了。

我们或许可以将此次会议理解为一场世界级的“比赛”。

赛场就是日内瓦。

周围的观众就是全世界的媒体,以及这些媒体能辐射到的所有民众。

这是一个被 放大镜 盯住的“赛场”。

任何不妥当的言论、行为

都有可能在不怀好意的媒体渲染之下

成为抹黑一个国家强有力的武器

彼时的中国,尚未今日的国际影响力。

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世界民众,对于中国的了解,唯一的渠道大约就是本国的这些媒体报纸了。

在今日中国实力突飞猛进之当下,尚且有大量西方媒体蓄意抹黑污蔑

可想而知,当时的中国代表团, 需要顶着多么大的压力,在那个“放大镜”之下,通过他国媒体“睚眦必较”的眼睛,别有用心的“语句”,将新中国的友好形象传递给各国民众。

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回到会议场上。

由于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参与如此重大的国际性会议

故而当时想要采访中国代表团的团体媒体可谓多之又多。

以至于负责相关工作的人员都有些忙不过来。

为解决这一问题,周总理成立了 新闻办公室, 并规定:

这样的做法在现在看来似乎没什么,但对于当时经验并不丰富的中国代表团来讲,无疑是一个 高明 的做法。

为什么呢?

我们可以想想看。

如果把此次会议当成一个微型的国际交流平台,那么在这个平台上最有 价值 的东西,除了最后的 谈判结果 之外, 就是各国的信息

当时并没有互联网, 故而信息的传播速度以及传播渠道,远没有如今这样快速且多元。

而不论任何年代,任何时代, 信息对于媒体而言,都有着难以抑制的强大诱惑。

这是媒体“牟利”的关键所在,也是媒体目光的聚焦点。

设置 新闻办公室 ,就好比 将信息的渠道进行专门的“固定化”

任何关于 中国情况的官方权威信息 ,只能通过这个部门来进行输出。

这就杜绝了私下里的信息交易以及信息造假。

即使发生了 信息泄露 问题,也能通过新闻办公室进行有针对性的核查。

试想,若是没有这个平台,信息泄露问题的发生和追责,似乎都是一件复杂困难的事情。

在当时众多谈判工作要解决的情况下,这样的事情无疑会分了众人的心。

值得一提的是, 当时还真发生了一件信息泄露的事情

但正是因为这个新闻办公室的预先成立,才使得这件事情 快速解决 ,且没有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这件事这里暂时先不写,以后可以单独写一写,还是比较 精彩且值得深思 的。

通常来讲,信息的传递有两种渠道:

一种是正常渠道

另一种则是“隐秘渠道”

隐秘渠道 的信息来源,最常见的,无疑就是 窃听 了。

当时,中国代表团作为一个“外来者”,对于当地环境并不十分了解。

这就产生了一个 问题

如果有人在代表团的居住工作场所,事先安装了窃听器,那么信息泄露的风险将大大增强。

这是不得不考虑的事情,也是身为“ 谍战前辈 ”的周总理和李克农早就料想到的问题。

但问题的发现并不等于问题的解决。

如何做好内部的警卫,尤其是信息方面的警卫工作,是一件关键且复杂的事情。

针对这个问题,当时副部长 李克农 想出了一条 “妙计”

由于当时代表团主要成员所居住的场所,是 事先预租好的一座别墅

既然已经花钱租了,那便不能浪费。但 保密问题 怎么办呢?

李克农想了个好办法。

为了防止有人窃听,他派人 将别墅里面的马厩“改装”了一下 ,搞成了一个小型的 内部会议室

即使有人事先想要安装 窃听器 ,那也万无在安装在 马厩 里头的道理。

就算安装了,马厩的空间相对有限,搜查起来也会更加方便。

故而,这座 小型会议室 应当是相对安全的。

于是,当时的中国代表团,就在这间小小的马厩里,完成了此次国际会议的 讨论、决策等众多工作。

在会议进行中,李克农对工作人员的 精神思想 方面的调节也十分的重视。

他经常检查代表团的工作,并且 及时了解每个成员的情绪思想,意见建议,并且针对性的及时作出批评与自我批评。

同时,他还经常为大家放映一些调节情绪生活的电影,比如 卓别林的默剧

这些都使得当时代表团的工作能够 有序且良好的运转

身为一个领导者,任何时候都要清楚的知道,工作的主体始终都是人。

故而,想达到更加高效良好的工作效果,人的工作才是重中之重。

而这,也是此次会议能够完美达成中央决策之目的的重要原因之一。

1954年7月21日,日内瓦会议结束。

此次会议当中, 世界各国的媒体,对以周总理为首的中国代表团,予以了高度的评价与赞叹。

以下摘取一些当时知名媒体的评价:

有经验的外交家说,出席这里的亚洲会议的中国代表团,恢复了一些已不存在的国际会议的尊严和礼节!

注意一下中国代表团的举止,真的像礼貌大全书中所说的那样,合乎外交规范地在适当的地方、适当的时机做适当的事情!

西方观察家给予总理兼外长周恩来先生和他的同僚们以无懈可击的最高评价!

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将自身风采展现给世界。

而中国代表团可以说是在 “刀尖上”, 完美的 演绎了一场令世界赞叹的“舞蹈”。

当然,我们要做的并非 单纯回忆过去的“辉煌”

而是从前辈们在此次会议过程中, 面对问题,考虑问题,处理问题时的做法中,吸取一些能为我所借鉴学习的思路或是经验。

这或许才是我们面对 历史 的态度。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中美大使会谈的内容是什么

1955年9月10日,中美大使级会谈达成两国平民回国协议,这是长达15年之久的马拉松式的中美大使级会谈中达成的唯一协议。由此,1955年下半年至1965年底从美国返回中国的科学家有130多人,其中有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多年之后,周总理在谈到日内瓦会谈时说:“中美大使级会谈虽然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但我们要回了一个钱学森,单就这件事来说,会谈也是值得的。”

1954年4-7月,中美苏英法五国及有关国家在日内瓦举行了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会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周恩来率团参加了会议,任中国代表团的首席代表。5月19日,英国代表团成员杜威廉向中国代表团成员宦乡口头表示,他愿以私人身份就在华美侨问题和在美华侨问题作为中、美之间的中介人。宦乡向周恩来汇报这一情况,周恩来立即想到中国有一批留学生和科学家被扣留在美国,其中包括钱学森这样著名的科学家。他们对于建设新中国来说,无疑是急需的宝贵人才。于是他指示宦乡:如美方再来试探,可同意经英方中介进行直接接触,视美方态度,确定在何处举行谈判,谈判中首先要联系中国留美学生和科学家被扣问题。5月27日,宦乡根据周恩来指示,口头答复杜威廉。6月1日,杜威廉向宦乡口头转达:美国代表团希望就在华美侨和在美华侨问题与中国代表团进行接触。宦乡请示周恩来后,口头回答杜威廉:中国方面从不拒绝进行商谈。6月4日下午,杜威廉口头告宦乡称:美国代表团指定尤?阿?约翰逊(驻捷公使)为代表、马丁(国务院远东司副司长)为助手与中方接触。建议双方接触地点在国联大厦。杜威廉还说,艾登外相指示他作为中介,参加中美之间的接触。宦乡请示周恩来后,口头回答杜威廉:我方由代表团秘书长王炳南为代表、柯百年为助手与美方接触;同意双方接触地点在国联大厦;不同意杜威廉作为中介,参加谈判。中美之间的首次外交接触就这样借日内瓦会议之机揭开了序幕。

1954年7月21日,日内瓦会议结束。从1954年9月2日起到1955年7月15日,中美双方改在日内瓦举行领事级会谈,前后共举行了17次。其间,美方只想得到他想要的东西,只想做于他有利的事,却对中国提出的要求或王顾左右而言他,或设置重重障碍,执意阻挠中国侨民和留学生返回祖国。同时,美方也拒绝接受中方愿意为那些想到中国探视美犯的家属给予签证的善意,决定不发护照给任何去中国访问的美国公民。领事级会谈未取得任何成果。

为了打破中美外交接触的僵局,1955年4月23日,周恩来在参加亚非会议的八国(缅甸、锡兰、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菲律宾、泰国)代表团团长会议上发表声明:“中国人民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和缓远东紧张局势的问题,特别是和缓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的问题。”

周恩来的声明大大将了美国一军。当然,其时美国也想找机会缓和一下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同时也需要安抚国内舆论。7月13日,美国政府即通过英国向我方建议,中美双方互派大使级代表在日内瓦举行会谈。经过磋商,中美双方确定将原在日内瓦进行了将近一年的领事级会谈升格为大使级会谈,并确定我方代表是我驻波兰大使王炳南,美方代表是美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约翰逊。

中美大使级会谈的消息一公布,整个世界为之震惊。各国的重要报纸几乎都把这件事作为头版头条新闻。有的报纸还被抢购一空。中美大使级会谈的消息成为新闻媒介传播的热点。

1955年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在瑞士日内瓦国联大厦内开始。

第一次会谈由于中方宣布释放美国间谍,也由于中方代表王炳南和约翰逊已经熟识,因此会谈气氛轻松愉快。最后双方达成会谈议程的协议,一是遣返双方侨民问题,二是双方有争执的其他实际问题。

在日内瓦,1955年8月8日举行第4次会谈,当时王炳南还不知道钱学森已经得到可以回国的通知,他再次向约翰逊进行交涉。约翰逊答复说钱已被允许离开美国。这样,为钱学森回国一事所进行的斗争遂告结束。

日内瓦中美大使级会谈是艰难持久的。周恩来仍直接领导了中方的每一步骤。

1958年8月,周恩来又代表中国政府单方面宣布取消不让美国记者进入中国的禁令并同时向美国15家重要新闻单位拍发电报,邀请他们的记者来华访问一个月。这一高着使顽固的杜勒斯大吃一惊,也震动了世界。美国新闻界欢呼雀跃,纷纷要求来中国访问。这便使我方在中美会谈中更有了主动权。

经过我方努力,9月10日这天,双方终于达成了两国大使的联合声明协议,其主要内容是:中美双方承认,在各自国家内的对方平民享有返回的权利,并宣布已采取且将继续采取适当的措施,使他们能够尽速行使其返回的权利;中美两国分别委托印度和英国政府协助中美平民返回本国。

这个协议是双方在互不承认的情况下,搞的一个各说各的杰作,以后尼克松和周恩来达成协议发表的上海公报也仿效了这种形式。正如王炳南所言,“这份协议同时也是1972年上海公报发表前的唯一一份中美之间达成的正式协议”,“我至今读来都能感觉到这份协议上每一个字的份量”。

日内瓦开始的中美大使级会谈是在新中国诞生后五年,也是美国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敌人的时间长达五年后,两国政府间的首次外交接触。当时,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尚处于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孤立的状态。周恩来以政治家的卓越胆识和外交家的敏锐灵活,及时地捕捉到美国方面通过英国人表示想解决在华侨民及间谍归国问题的机会,使中美双方政府代表坐到了一起。无论其实质性接触的成果如何,这本身就是一次外交上的突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灵活不是妄动,妄动是应该拒绝的。灵活是聪明的指挥员,基于客观情况,‘审时度势’(这个势,包括敌势、我势、地势等项)而采取及时和恰当的处置方法的一种才能”。周思来正因为能审时度势,才在最恰当的时候抓住可以导致中美外交接触的战机而乘势引导,从而促成了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折冲尊俎中,周恩来处处主动,不断将美方的军,使其措手不及,每每处于下风位置。钱学森终被允回国,便是周恩来抓住时机、主动出击的一项重要成果。

日内瓦会议召开的时间是什么

日内瓦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

1954年2月18日,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在柏林会议达成协议,建议在日内瓦召开由中、苏、美、英、法以及有关国家参加的会议,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会议分为两部分,交叉进行。4月26日至6月25日,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

历史意义

日内瓦会议是一次成功的会议。这次会议对新中国来说是有特殊的重要意义的。通过这次会议,印度支那的战火熄灭了,越南北部完全解放,这就再一次打乱了美国从朝鲜、台湾、印度支那三条战线威胁新中国的战略部署,巩固了中国南方边陲的安全。

通过这次会议,世界看到了同美国所掌控的安理会形容的的完全相反的新中国形象,看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中国外交风格,看到了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看到了在处理国际问题当中新中国的分量。

日内瓦会议名词解释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日内瓦会议名词解释、日内瓦会议名词解释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