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汽车新闻最新消

中国汽车新闻最新消(为什么中国不断推进新能源汽车)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2-12-31 10:53:06 浏览1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为什么中国不断推进新能源汽车

站在专业的角度可能你说的跟专业,可是也只是专业而已,本没有设身处地的想过这些问题。

第一新能源汽车最大的作用是刺激消费。增加内需,国家也需要赚钱,维持各种庞大的开支,比如:军事研究、科技研究、外太空研究、各种机构部门的开支等等。

第二新能源汽车有点确实非常明显,跟国际环境保护接轨,也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及政策。

第三节约资源,而且电属于可再生资源,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需要必要的储备,保证必要的需求。

第四个人认为其实电车并没有那么复杂。操作简单,研发除了芯片没有太大的技术瓶颈,而且新能源汽车全世界也都处于初期阶段,不想燃油车落后那么多!

新能源市场化新阶段,中国汽车如何破局

新能源汽车“市场化新阶段”的描述有误

近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论坛上出现了一个热词:汽车电动化进入了“新阶段”和“新增程”。

这句话被解读为“市场化新阶段”,意思似乎是指曾经的新能源汽车补贴阶段有些脱离市场,且不论这句话的出处,这样的解读是有些不够理性的;新能源汽车曾经被视为“弯道超车”的制胜法门,用电驱技术可以反超坚持内燃机车的西方国家的汽车工业体系,可是补贴的存在却给人一种异样之感。

第一阶段的新能源汽车关键词是“补贴”,似乎没有补贴就不会有车企去研发这种技术,但补贴其实是从比亚迪的电动汽车崭露头角之后才开始出现,可以说这家民营车企一定程度上的加速了汽车电动化的进程;而在此之前其实早就将电动汽车视为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在上世纪就有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先生提出过中国要进行汽车电动化的研发,这是基于能源变革的宏观视角分析得出的结论。

所以才有了补贴,补贴的初衷确实是鼓励车企研发,但并不影响市场化的良性竞争,反而是加速了良性竞争。

面对补贴必然会出现一批滥竽充数的车企,依托供应链即可打造出技术水平一般的车辆,即便这些车卖不出去也能“左右倒右手”的通过B端市场“自产自消”,这就是骗补;但这些企业从开始就被“加星”了,等待其的最终结果必然是被收割。

不过最重要的一点也许很多人都没有发现,那就是出现了可以依靠的供应链。

在汽车电动化的初期除了比亚迪有高度垂直整合的全产业链,其他车企根本就没有完善的三电供应链可以依靠,反而是在补贴开始、各大车企陆续转型之后,研发生产动力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的企业才陆续出现,补贴的初衷正是为了打造出完善的供应链体系。

随着供应链体系的完善,部分车企的技术都被拉到了一条水平线上,车辆开始“趋同”则无法体现出竞争力;那么随之而来的则必然是加快技术研发并加大研发投入,至此整个行业进入了快速上升期。从结果来看补贴,似乎补贴从来没有影响市场化竞争,反而是在不同的阶段中合理规划与引导了良性竞争;而当市场形成良性竞争的架构和氛围的时候,补贴就可以结束了,现在就算基本结束,此时会有新一轮的洗牌。

汽车电动化进入“新阶段”的说法来自宁德时代,这家企业最近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因其有投资数百亿到美国建厂的规划,而在这个消息公布之前,韩国的SK、LG和三星这三家动力电池供应商均被美国企业要求交付核心技术数据!美国面对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采取的不是偷窃就是明抢,但是核心技术是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甚至于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的命脉,核心技术是不能外泄的。

所以宁德时代赴美建厂的规划才会成为近期汽车行业的焦点,它是否会重演“DD”的一幕只有拭目以待了。

为何宁德时代会选择去美国建厂呢?

这就是市场竞争的结果,第一阶段的补贴激活了各大企业的研发热情,第二阶段落地了很多研发成果,第三阶段正是近几年的“市场验证”;最终市场选择了均衡制造成本、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的磷酸铁锂电池,而宁德时代的重心是镍类三元锂,宁德时代的压力已经非常大了。可是造成三元锂电池有可能被边缘化的因素并不是能量密度低或安全性能与磷酸铁锂有多大的差距,镍类三元锂的能量密度普遍高于磷酸铁锂,其真正的因素还是镍、钴、猛、锂等原材料价格的疯长,而这些材料价格上涨的背后似乎与西方国家不无关联。

汽车行业的竞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因为汽车行业是欧美和中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所以新的阶段的竞争还是技术的竞争,同时也有格局的竞争;核心技术不能外流,同时还要加速研发新技术,以保证面对各种“封锁”的时候能够轻松破局。此时需要的是各大企业共同致力于技术研发和推动汽车电动化,守住现在具备全球最完善的三电供应链体系的优势,其他目标则能顺其自然的实现。


: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赞关注哦


中国重汽和潍柴重组是中国汽车行业的一大新闻,对此你有何看法

说实在的,听到这个消息我一开始还是比较震惊的。了解当年潍柴重汽当年分家的人,以及后来两家集团老死不相往来的气势来看潍柴和重汽重新联合是万万不可能的。可就是这个万万不可能在今天成了必然。

潍柴集团当年收了湘火炬,然后成了陕汽的控股方,自己拥有陕汽,法士特变速箱,汉德车桥的最大股份,然后自己在国内领先的发动机,最近几年又在国外大肆收购,什么凯傲,林德液压,法拉第游艇,又在加拿大美国大肆收购,国内又是收亚星,又是收乘用车自己玩(就是潍柴英致汽车,真的不咋地)可以说,没有整车制造能力的潍柴在国内重工领域绝对数一数二。

中国重汽,自从和潍柴分家后,各项领域也是寻求自己突破,近年来在变速箱车桥,发动机领域通过自主研发和与国外合资,取得的进步也是巨大,尤其是和曼合作的发动机,可以说完全就是国内的最好。但重汽和潍柴相比,整体规模上也就全是一半。

潍柴和中通客车组建山东重工,又合并中国重汽,在整体规模上在国内可以数一了,尤其是现在到了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候,未来怎么样,我们都无法预料,但新的集团未来的发展肯定不会在传统领域,肯定代表国家未来动力接下来的公关上,集中力量办大事。对于未来几家公司,应该是平行的,潍柴和重汽有恩怨,化干戈为玉帛吧,重汽也能用潍柴的发动机,潍柴也能吸收重汽曼发动机的优势,实惠的还是咱们老百姓。

未来怎么样,我说不好,单纯在此发发牢骚了。